做工匠精神的先行者(十)——雷宏林

作者:消防救援学院 来源:消防救援学院 时间:2025-11-17 10:15 点击:3次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弘扬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在建筑工程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工匠精神不仅是工程质量的“守护神”,更是行业创新发展的“源动力”。作为一名深耕建筑工程教育领域的大学老师,我始终以“先行者”的自觉,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实践与研究的每一个环节,用专业坚守与创新探索,为培养新时代建筑工匠铺路搭桥。

一、深耕教学:以匠心育匠人,筑牢人才培养根基

建筑工程是“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民生工程,每一根钢筋、每一方混凝土都承载着责任与使命。作为建筑工程核心课程的授课教师,我深知课堂是传承工匠精神的第一阵地。两年来,我主讲《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建筑施工技术》等核心课程,始终坚持“以工程实例为依托,以细节把控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将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严谨专注”融入知识点的每一处讲解。

教学能力的提升永无止境,这正是工匠精神“追求卓越”的体现。2025年,我参加校级教学能力大赛,围绕“装配式施工技术”设计教学方案。为打磨一个20分钟的教学片段,我们反复修改教案10稿,录制演示视频4版,只为让教学细节更精准、更生动。最终,凭借“理论+实践+案例”的立体化教学设计,我们队伍荣获大赛三等奖。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教学能力的肯定,更坚定了我以匠心打磨教学的信念——只有教师先做“精益求精的践行者”,才能培养出“严谨专注的传承者”。

二、以赛促学:以实践践匠心,点燃创新探索热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建筑工程领域的工匠精神,既要在课堂中传承,更要在实践中锤炼。作为学生学科竞赛的指导教师,我始终将赛事作为检验教学成果、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练兵场”,带领学生在实战中体悟“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深刻内涵。

2024年,我带领学生备战“中银杯”装配式建筑省级竞赛。赛事要求在72小时内完成装配式建筑模型设计、构件制作与现场拼装,对精度、效率与创新的要求极高。比赛现场,面对突发的构件尺寸偏差问题,学生们沉着应对,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最终荣获省级三等奖。

在指导过程中,我始终认为“工匠精神不是墨守成规,而是在坚守标准中创新突破”。学生参与装配式构件施工等实际工作中,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更培养了“对每一个数据负责、对每一道工序较真”的工匠精神。通过赛后复盘,我终于明白,建筑工匠的‘匠心’,就是在反复打磨中追求极致,在解决问题中突破自我。

三、科研创新:以探索启匠心,开拓行业发展新径

科研是推动建筑工程行业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是工匠精神在学术领域的延伸。我深知,只有不断探索创新,才能为行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因此,我积极投身于建筑工程领域的科研工作,带领学生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研究项目。

聚焦建筑工程领域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的前沿发展方向,我带领学生团队开展了“基于绘画技术建筑可视化研究”项目。该项目以绘画技术可视化为核心载体,深度融合BIM技术的参数化建模与信息集成能力,系统探索其在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运营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的创新应用路径,最终构建了一套“绘画技术可视化+BIM”的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为解决装配式建筑各阶段信息割裂、协同效率低、质量管控难等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科研创新的过程中,我始终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敢于创新,培养他们的科研精神和实践能力。我相信,通过科研创新,可以激发学生的匠心,让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不断开拓进取,为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结论:以工匠之心,筑行业发展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作为建筑工程教育领域的大学老师,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在肩。在过去的工作中,我通过深耕教学、以赛促学、赋能行业和科研创新等方式,努力将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为培养新时代建筑工匠做出了一些积极的尝试和探索。

然而,我也清楚地认识到,培养建筑工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探索。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以工匠精神为引领,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深入了解行业需求和发展趋势,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同时,我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加入培养建筑工匠的行列中来,共同为推动建筑工程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国建造”品牌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新时代建筑工匠,让工匠精神在建筑工程领域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