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救援工作,关涉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关涉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大局。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未来将成为在危难时刻逆向而行的勇士,成为守护生命安全的坚实屏障。他们的专业素养、技能水准以及职业操守,直接影响着救援行动的成效,甚至关乎人民的安危。因此,在应急救援这一领域弘扬并践行“工匠精神”,不仅是对技术技能的极致探索与追求,更是肩负起对生命高度负责的神圣使命。身为专业建设的负责人,我深切感受到自身责任之重大,必须以身作则,争做弘扬工匠精神的先行者、传播者与实践者。
一、深刻领会内涵:明晰应急救援领域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
“工匠精神”并非单纯的重复劳作或手艺传承,其核心是秉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用户至上的职业价值取向与行为表现。就应急救援这一特殊领域而言,其内涵更具深度与特质:
1.生命至上的敬畏之情:这是应急救援领域工匠精神的精髓所在。它超越了一般产品“用户至上”的理念,直接体现为对生命的无限敬畏。每一位救援人员所掌握的技术、每一次操作流程,都关联着鲜活的生命。这种敬畏之情,要求我们务必将“零差错”“万无一失”作为技能追求的终极目标,不容有丝毫马虎与迁就。
2.精益求精的专业素养:应急救援的情境复杂多变、危险丛生,对技术的精准度、娴熟度、高效性有着极高要求。从装备器材的熟练操作与维护保养,到救援预案的精准制定与执行,从现场评估判断到每一处破拆、每一寸撑顶、每一秒的心肺复苏,都要求达到“庖丁解牛”般的技艺水准。必须追求技术参数的极致精确、操作流程的极致规范、战术配合的极致默契。
3.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细节决定成败,在救援工作中更是关乎生死。装备穿戴顺序、安全绳结的打法、现场风险的排查、信息记录的准确性……每一个细微之处都需严格遵循规程与标准。这种严谨态度,源于对科学规律的尊重、对救援实践的敬畏,是抵御风险、保障救援人员自身安全与救援成功的根基。
4.专注创新的执着精神:面对不断涌现的新风险、新挑战(如高层建筑、地下空间、危化品、复杂地质灾害等),因循守旧意味着落后甚至失败。工匠精神要求我们既要专注于传统救援技艺的传承与磨炼,又要执着于新装备、新技术、新战法的学习、应用与创新。要保持对行业前沿的敏锐洞察,持续探索更优解决方案,提升救援效能。
5.团队协作的共同体意识:现代应急救援是体系化作战,绝非个人英雄主义所能达成。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个体技艺精湛上,更强调无缝衔接的团队协作、信任互助的共同体意识。每一个岗位都是关键环节,需要精准配合、协同发力,才能形成最大的救援合力。
作为专业负责人,我必须率先带头深入学习、深刻领会、高度认同应急救援领域工匠精神的这些特殊内涵,并将其内化为专业建设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追求。
二、聚焦育人核心:将工匠精神全方位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作为先行者,本单位的核心任务是把工匠精神如同“盐”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汤”一般,达成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浸润效果。
1.重塑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工匠标准:依据国家标准和行业最新需求,修订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于培养目标中清晰写入“具备工匠精神”“严谨专注”“敬畏生命”等要求;在毕业要求里细化体现工匠精神的知识、能力、素质指标;在课程体系中设置充分展现精益求精、规范操作、团队协作的模块与项目,使工匠精神的培养有章可循。
2.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渗透工匠要求:
课程思政融合: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工匠元素、安全规范、伦理要求和英雄事迹,将生命教育、责任教育、纪律教育融入知识技能传授过程。例如,在讲授破拆技术时,着重强调精度控制对于保护被困者的重要意义;在装备课程中,着重强调日常维护保养对于关键时刻可靠性的重要性。
教学模式创新:大幅提高基于真实任务的项目式、案例式、情景模拟式教学的占比。引入企业真实案例,构建高度仿真的训练环境,使学生在“做中学习”“练中体悟”。通过反复演练、复盘总结、追求卓越,锤炼其精湛技艺和严谨作风。推行“小班化、模块化、阶梯式”技能训练模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指导,技能达标且过硬。
考核评价导向:改革考核方式,不仅考查“是否掌握”,更要考查“是否精通”“是否规范”“安全意识是否强烈”。加大过程性考核比重,对操作流程的规范性、细节处理的精准度、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严格考评,实行“一票否决”。设立技能比武、标准流程操作擂台等活动,表彰技能标兵、规范操作能手,树立工匠榜样。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锤炼工匠品质:
实训基地建设:努力建设高度贴近实战的综合性应急救援实训基地。引入先进救援装备和技术,营造逼真的灾害场景,让学生在近乎真实的环境中磨砺技术、心理和协作能力。强调实训现场的“6S”管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
校企协同育人:深度推进与消防救援部门、专业救援队、安全应急企业的合作。共建师资队伍,聘请行业专家、技术能手、功勋队员担任兼职教师,传授实战经验和职业精神。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将最新技术、标准和案例引入教学。落实学生定期到一线实习实训制度,让学生在真实环境、真实任务、真实压力下接受锻炼,感受真正的应急救援文化和对工匠精神的极致追求。
三、强化自身建设:争当践行工匠精神的楷模
“打铁还需自身硬”。身为负责人,我务必要率先成为工匠精神的忠实践行者与示范者。
1.提高专业引领能力:持续研习国内外应急救援领域的最新理论、技术、标准以及装备知识,不断增强自身专业素养与行业洞察能力。深入探究教育教学规律,引领教学团队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提升育人能力。力求对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掌握得更为精深、透彻且前沿。
2.弘扬严谨治学之风:在教学管理、课程建设、资源开发、学术研究等各项工作中,秉持高标准、严要求。追求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精准无误,每份教学文件的规范严谨,每项实训设备的安全可靠。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摒弃“差不多”的观念。
3.打造卓越教学团队:作为团队带头人,要着重培育一支兼具“双师”素质、饱含工匠精神的教学创新团队。通过传帮带、集体备课、技能切磋、企业实践等途径,推动教师队伍整体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在团队中营造崇尚技能、追求卓越、专注执教的优良氛围。
4.以仁爱之心育人:牢记“生命至上”的理念核心,将对学生的关爱融入教育教学与管理服务的每个细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耐心给予指导,严格加以督促,以自身敬畏生命、尊重专业的态度感染和影响学生,成为学生专业成长和职业精神塑造的引路人。
四、营造文化氛围:构筑孕育工匠精神的坚实基础
工匠精神的培育与传承离不开一个健康、积极的文化生态环境作为支撑。这种文化环境应当包含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以及健全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工匠们才能获得应有的社会认同和价值肯定,从而激发他们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内在动力。同时,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还能促进工匠精神的代际传承,让更多年轻人愿意投身技能领域,形成良性循环的工匠文化生态链。
1.环境文化营造:于校园及实训场所,借助宣传栏、标语展示、榜样事迹呈现、优秀作品陈列等方式,广泛宣扬工匠精神的内涵、价值以及典型事例,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浓郁氛围。
2.活动文化构建:定期开展专家讲座、事迹报告会、技能竞赛、科技节、开放日等活动,邀请大国工匠、劳动模范、救援英雄走进校园,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使工匠精神变得可感知、可学习、可触及。
3.制度文化完善:优化教师评价激励机制,将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成效纳入重要考核指标体系。健全学生评优评先制度,加大对技能精湛、作风优良学生的表彰与宣传力度。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优秀校友的成长案例反哺教育教学工作。
应急救援事业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培育应急救援技术领域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是高职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时代使命。作为专业负责人,我定当坚守初心、牢记使命,以“工匠精神”培育“工匠”,努力成为先行者,带领团队做好专业建设工作,培养好学生,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具备精湛技艺、严谨作风、敬畏之心和奉献精神的卓越应急人才,为筑牢公共安全屏障贡献职教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