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5日,消防救援学院组织了一场以“教室突发火灾”为背景的消防综合演练。活动涵盖火场疏散、灭火器实操与消防知识讲解三大环节,全院师生协同参与,实战检验应急能力。
一、精准部署:预案先行,科学指挥
演练前,学院结合教学楼结构特点,细化疏散路线、岗位分工及撤离流程。制定《消防演练应急预案》,明确教师、辅导员“第一责任人”职责,确保火灾警报触发后3分钟内全员安全撤离。志愿者提前布置模拟火场烟幕装置,增设安全观察员全程记录演练漏洞。
二、火场疏散:紧张有序,生命通道畅通
下午6时,警报声骤然响起。某教室因“电路短路”引发模拟火情,浓烟迅速蔓延。授课教师立即中断教学,指挥学生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俯身贴墙,沿预定路线向操场疏散;辅导员逐层排查滞留人员,同步启动伤员救助预案。
关键细节:低年级学生初显紧张,但在高年级学生互助牵引下全程保持队形。全员撤离耗时3分15秒,较预案提前8秒完成。
三、灭火实战:技能赋能,人人掌握“救命器”
疏散结束后,消防员现场分解灭火器操作四步骤——“提、拔、瞄、压”:
提罐体:垂直拿起灭火器,避免摇晃;
拔插销:解除保险栓;
瞄根部:对准火焰底部而非火苗;
压手柄:匀速喷射直至火源熄灭。
师生分组实操扑灭油桶火,消防员一对一纠正动作误区。“原来灭火要对准火根,喷太快反而浪费药剂!”一名参与学生感叹道。




四、演练总结:意识筑基,防患未“燃”
学院领导点评指出:
成效:师生协同效率提升,逃生动作标准化达98%;
不足:部分角落疏散标识模糊,已列入整改清单。
强调:“火势蔓延速度远超想象,日常演练的每一秒,都是险境中的生机”。
五、深化意义:从“演练”到“习惯”
本次活动突破传统形式,将“知识传递”升级为“能力内化”。通过沉浸式体验,师生不仅掌握逃生技巧,更深刻理解“预防优于处置”:
教室电器使用规范纳入日常巡查;
每月开设消防微课堂,巩固技能常态化。
结语
消防救援学院以“11.9演练”为契机,筑牢校园安全防火墙。未来将持续推进“实战化、常态化”训练模式,让安全素养成为师生本能,真正做到以练筑“防”,防患未“燃”。
文字:王 峰
图片:团学会
审核:庞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