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工匠精神的先行者(七)——徐绍菊

作者:消防救援学院 来源:消防救援学院 时间:2025-10-27 09:00 点击:13次

应急救援是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每一次成功救援的背后,都离不开救援人员精湛的技术、冷静的判断与极致的责任。作为培育“生命守护者”的应急救援技术教师,我们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递者,更应是工匠精神的传承者。我们要以“救民于危难”的初心为锚,以“精益求精”的标准为尺,将工匠精神融入应急救援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为应急救援事业筑牢人才根基。

(一)精准化传授技能,以“毫米级”标准复刻救援匠心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对技艺的极致追求,这一点在应急救援领域尤为关键——救援技术的“毫厘之差”,可能直接关系到受困者的生命安危。作为应急救援技术教师,我们传承工匠精神,首先要在技能传授上做到“精准化”把控,就像精密制造领域的工匠坚守“微米级”精度那样。在消防救援装备操作教学中,我们不能只简单演示“如何操作”,而应拆解出具体的精准参数。

应急救援技术的“精准”与工匠精神的“极致”内核高度契合。《中国应急管理报》曾强调,“应急救援的专业性,体现在对技术标准的严格遵循——每一个操作步骤、每一项参数设置,都是经过无数次实战验证的‘生命准则’”。我们通过这样的精准化技能传授,其实是把“敬畏标准、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植入学生认知,让他们明白,救援技术不是“大概能用”的模糊概念,而是“必须精准”的职业底线。这就像精密仪器制造工匠对零部件加工精度的把控,我们对技能参数的严苛要求,本质上都是对“专业”的敬畏——前者守护产品质量,我们守护生命安全,虽领域不同,却共享“精益求精”的匠心内核。

(二)场景化培育责任,以“实战感”唤醒救援担当

如果说精准技能是应急救援的“硬实力”,那么责任担当就是工匠精神的“软实力”。作为应急救援技术教师,我们传承工匠精神,更要通过场景化教学,让学生在模拟实战中体会“救民于危难”的责任重量,就像工匠打造产品时始终怀揣“对使用者负责”的初心一样。

在“地震废墟救援”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系统搭建模拟废墟场景,不仅要还原坍塌的楼板、倾斜的墙体,还要加入“受困者呼救声”“余震警报”等感官元素,甚至安排学生扮演“受困者家属”在场景外焦急等待。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只考核“救援技术是否达标”,更要关注学生的细节表现:比如“余震预警时是否优先保护受困者”“面对复杂废墟结构是否坚持‘不放弃任何一个可能’”。应急救援的“责任”与工匠精神的“担当”有着内在一致性。《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坚持“两个至上”。树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始终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围绕快救人、多救人、减少财产损失的目标要求,大力提升队伍快速响应和高效处置能力。”。通过场景化教学,是把抽象的“责任”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实战体验”,让他们在模拟环境中提前经历救援现场的压力、焦虑与抉择,从而唤醒内心的职业担当。这和传统工匠“对产品终身负责”的理念类似,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本质上是让他们树立“对生命终身负责”的职业信仰——工匠会为产品的质量瑕疵愧疚,未来的救援人员也会为“能救而未尽全力”遗憾,二者都以“责任”为核心,诠释着工匠精神的人文温度。

作为应急救援技术教师,我们是工匠精神在应急领域的“传承纽带”。我们要以精准化技能传授夯实学生的“匠心根基”,以场景化责任培育唤醒学生的“匠心温度”,以实战化创新引领激活学生的“匠心活力”。在应急救援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更要以“师者匠心”培育“救援匠人”,让工匠精神融入每一位学生的血液,让“精益求精、责任担当、持续创新”的匠心,成为未来救援人员守护生命安全的“最强铠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