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工匠精神的先行者(五)——邓芹

作者:消防救援学院 来源:消防救援学院 时间:2025-10-13 16:00 点击:39次

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工匠精神作为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已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关键内核。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技术工作者的专业追求和职业信念,更是激励广大青年学子精进技能、追求卓越的精神源泉。在高等职业教育战线,教师作为技术知识的传播者和职业素养的塑造者,肩负着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

作为一名长期坚守教学与工程实践双一线的教师,我深感荣幸能够在教育实践中践行和传递工匠精神,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尤为关键,我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工匠精神的示范者和引路人。通过以身作则、融入教学,将工匠精神渗透至育人全环节,引导学生树立严谨专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态度,激发他们的技术兴趣与创新潜能,为社会输送具备扎实技能和良好职业素养的专业人才。然而,随着产业转型和技术迭代的加速,在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将工匠精神深度融入专业教学,如何通过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平台搭建培养学生的工匠素养,如何构建以能力与素质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以激励学生踏实精进、持续改进,这些问题亟待我们深入探索与系统破解。

一、以身作则,树立工匠精神典范

作为教师,我深刻认识到自身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和塑造者。肩负培育新时代工匠的使命,我始终坚持以身作则,树立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典范,引领学生走上技能报国、专业成才的道路。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成为学生职业成长的榜样,通过自身扎实的专业功底、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持续的技术追求,彰显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传授专业理论与实操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与道德品质,鼓励他们树立职业理想,勇于担当时代重任。

(一)专业功底的锤炼

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技能养成和职业认知。我始终将专业能力的提升作为立身之本,通过持续学习行业新技术、深入研究专业理论,不断夯实自身的专业底蕴,确保在教学中传递准确、前沿的技术知识。我深知,每一次实操指导、每一次项目训练,都是向学生展示工匠精神的契机。秉持对技术的敬畏与热爱,尊重技术规范,追求工艺完美,努力在学生心中植下对技艺不懈追求的种子。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实践反思能力,引导他们在实操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规范流程和创新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亲身体验技术钻研的价值与乐趣。

(二)职业操守的坚守

诚信严谨是工匠精神的基石。在实际教学和工程参与中,我始终坚守职业规范,教育学生养成诚实守信、规范操作的习惯。在项目设计、工艺编制和成果汇报中,强调技术标准的严肃性和数据的真实性,培养学生尊重技术、敬畏规则的态度。通过组织职业道德讲座、分享典型工程案例及事故分析,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严谨负责、精益求精不仅是技术要求,更是职业底线和社会责任的体现。相信通过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能够将诚信规范内化为职业习惯,为未来的技术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三)社会责任的践行

我积极参与技术服务和公共项目,将专业技术应用于社会需要之处,提升技术教育的社会贡献度。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与技术志愿服务,使他们在服务中感受技术的力量,增强社会责任感。在教学中,注重结合工程实际和社会需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技术解决现实问题。例如,在建筑安全、节能环保等课题中,组织学生开展调研、设计与方案优化,使他们不仅提升专业综合能力,更深刻认识到作为未来工程技术人才所肩负的社会使命。通过以上多维度的教学实践,致力于培养既具备扎实专业功底、又坚守职业操守、更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使他们成为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传承者和实践者。

二、创新教学,激发学生技术钻研热情

作为一名教师,我不断探索教学创新,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设计与课堂实施。积极采用项目化、情境化等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激发他们对技术的热爱与钻研精神。在职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的视野下,融入工匠精神有助于破解技能培养与人格塑造相脱节的问题,实现“立德树人”与“精技强能”的有机统一。

(一)项目化教学的实施

项目化教学倡导以实际任务驱动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升技能。通过设置贴近工程实际的项目任务,引导学生系统规划、规范操作、团队协作,培养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追求卓越的态度。在项目中融入行业典型工艺、技术发展历程及大师成长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和钻研精神,培养他们踏实专注、持之以恒的品质。

(二)情境化教学的推广

情境化教学使学生在模拟真实场景中学习技术、锤炼技能。通过建设高仿真实训基地、引入企业真实案例,让学生体验真实工作情境与要求,培养其规范操作、严谨负责的习惯。在实训中设置突发问题与特殊工况,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技术、创新方法,培养他们实事求是、大胆尝试、科学求证的精神。

三、技术引领,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服务

教师作为技术传承与创新的关键力量,积极投身技术研发与应用,助力行业技术进步。通过开展应用研究、解决技术难题,不仅推动专业发展,更为服务产业升级、支撑区域经济提供了坚实支撑。

(一)技术前沿的跟踪与融入

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参与者,我密切关注行业技术动态与发展趋势,及时将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融入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保持专业建设的先进性与实用性。通过参与技术交流和专业培训,不断更新自身技术储备,并将前沿技术与工程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拓宽学生视野。鼓励学生参与技术专题研讨和创新实践,培养他们对新技术的敏感性和探索欲,在研究中成长,在创新中成才。

(二)产业需求的响应与服务

我高度重视技术研究与社会需求的结合,密切关注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改中的实际需要,将技术攻关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在节能环保、质量安全、工程优化等领域,带领团队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解决方案。在科研与技术实践中,注重团队协作与跨学科整合,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和实训项目,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成果应用与推广

注重技术成果的实际应用与推广,推动技术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等方式,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工程实践,解决企业的实际难题,提升生产效益和产品质量。同时,积极推动技术成果的教学化转化,开发实训设备、编制技术手册、创建教学案例,丰富教学资源,反哺人才培养。鼓励学生参与技术转化与应用项目,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使他们在真实项目中锤炼工匠精神。

四、师生共进,筑就技能报国梦想

我高度重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构建和谐、协作的师生关系。在职业教育的园地中,师生互动是共筑技能梦想、传承工匠精神的重要桥梁。这种互动不仅促进知识与技能的传递,更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与执着追求。

(一)深度沟通机制的建立

沟通是师生互信与合作的基础。我通过多种方式与学生保持开放、及时的沟通。在课堂上鼓励提问与分享,促进知识消化与思维碰撞;在课后提供固定答疑与个性化指导,针对学生差异给予针对性建议;利用在线平台保持灵活交流,共享技术资料与行业信息,延伸学习空间与时间。

(二)个性化成长的指导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发展指导。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兴趣与潜能,我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特点,帮助他们制定符合个人优势的学习计划与职业路径,促进其全面发展。在技术学习、项目实践及职业规划中,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资源支持与方向指引,助其稳步成长。

(三)职业梦想的筑就与引领

鼓励学生树立技能报国的远大理想,以工匠精神为指引追求卓越。我积极为学生搭建成长平台,通过组织创新项目、技能竞赛及企业实践,让他们在真实环境中锻炼能力、积累经验。与学生共同探讨技术问题、优化工艺方案、总结项目经验,分享成功与挫折,让他们体验技术工作的价值与挑战。在此过程中,我不仅是学生的导师,更是他们职业成长的同行者与伙伴。我支持学生参与行业交流与技术展示,拓宽视野增强自信,助力他们迈向广阔的职业舞台。

五、持续学习,不断提升专业与教学能力

我深知肩负的使命与责任,为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始终坚持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探索新方法,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与教学水平。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在教育和专业领域持续进步,以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

(一)终身学习理念的践行

终身学习是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通过参与行业技术培训、学术交流,及时跟进行业动态与技术发展,不断拓宽专业视野。定期阅读专业书刊与技术文献,吸收新理念、新方法,保持专业知识的先进性;利用在线学习平台灵活充电,在繁忙工作之余持续提升自身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

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体验。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如虚拟仿真、多媒体教学等,使技术教学更加直观生动、高效易懂。尝试模块化教学、工作过程系统化等新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持续的教学创新,努力提升教学质量,赋能学生成长。

(三)专业能力的持续进阶

我始终注重专业能力的提升,通过参与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工程咨询等工作,不断增强技术实践能力与行业影响力。积极参与高水平技术项目,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专业素养;总结技术成果,撰写论文与教程,促进技术分享与传承;注重技术成果的专利化与推广应用,探索专业服务社会的新路径。

教师作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教育实践者与引领者,在培育技术人才、推动专业建设、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用专业与汗水书写职业教育的精彩篇章,为教育强国和制造强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持续践行与弘扬工匠精神,我们必将引领学生走向技能成才、人生出彩的未来。作为职业教育的坚守者与创新者,我们不仅推动专业进步,更致力于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以工匠精神为指引,专注技术、勇于创新、勤于实践,为培育新时代大国工匠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