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救援是守护生命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而职业教育则是培育应急救援人才的“源头活水”。在洪涝、地震、火灾等灾害事故频发的当下,应急救援队伍的专业性直接决定救援效率与生命存续概率。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的灵魂,在应急救援领域更被赋予特殊意义——它不仅是精湛技艺的代名词,更是“生命至上、科学救援”理念的具象化。要成为应急救援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先行者,需以深刻认知为基、以问题破解为要、以创新实践为径,在育人过程中浇筑匠心,为应急救援事业培育“懂技术、有担当、能攻坚”的高素质人才。
一、锚定核心:明晰应急救援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独特内涵
不同于传统行业,应急救援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工匠精神需兼具“技术精度”与“生命温度”,具体可拆解为四大核心维度。其一,极致严谨的专业素养。应急救援每一步操作都关乎生命安危,绳索固定的角度偏差1度可能导致救援失败,急救按压的深度差1厘米可能错失生机。先行者需让学生理解,工匠精神是“毫米级”的精准——在建筑坍塌救援中,需通过声波探测仪精准定位幸存者位置,再以液压钳按毫米级进度破拆,避免二次伤害;在化工泄漏处置中,需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调控阀门,精准计算泄漏量与扩散范围,这既是技术要求,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其二,舍生忘死的责任担当。灾害现场往往伴随余震、爆炸、有毒气体等风险,工匠精神在此升华为“逆行的勇气”。先行者需传递的不仅是“如何救援”,更是“为何救援”——2023年甘肃积石山地震中,应急救援队员在零下20℃的严寒中徒手挖掘,连续工作18小时不休息,这种“以生命护生命”的担当,正是应急救援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其三,持续迭代的创新意识。随着灾害类型的复杂化,传统救援技术已难以应对新挑战:城市内涝中的“水下机器人搜救”、森林火灾中的“无人机灭火弹投放”、高层建筑救援中的“轨道式逃生舱”,都需要救援人员具备技术创新能力。先行者需引导学生跳出“经验依赖”,主动学习新技术、适配新场景,让工匠精神成为推动救援技术升级的动力。其四,协同作战的团队精神。应急救援不是“单人英雄主义”,而是“多部门、多专业”的协同配合:消防队员负责破拆救人,医疗人员负责现场急救,通信人员负责信号保障,后勤人员负责物资供给,任何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导致全局失败。工匠精神在此体现为“补位意识”与“默契配合”,先行者需通过模拟演练,让学生学会在高压环境中与团队高效协作,形成“1+1>2”的救援合力。
二、直面痛点:剖析应急救援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挑战
当前,应急救援职业教育在工匠精神培育上仍存在诸多短板,这些问题成为先行者践行使命的“拦路虎”。首先,育人理念存在偏差,重技能轻素养。部分职业院校将应急救援教育等同于“技能培训”,以“考取应急救援员证书”为核心目标,课程设置中“心肺复苏操作”“绳索救援技术”等技能课占比超80%,而“职业伦理”“灾害心理学”“团队协作”等与工匠精神相关的课程被边缘化。这种“唯技能论”导致学生虽掌握操作技巧,却缺乏责任意识——某模拟救援演练中,学生为追求“快速完成任务”,未检查绳索稳固性便贸然下放救援篮,暴露了“重效率、轻安全”的理念偏差,也折射出工匠精神培育的缺失。其次,师资队伍“双师型”特质不足,实战经验匮乏。应急救援工匠精神需“在实战中传递”,但当前多数职业院校教师缺乏一线救援经历:部分教师从“学校到学校”,仅掌握理论知识与教学技巧,无法结合真实灾害案例讲解“如何在余震中保持冷静”“如何在资源短缺时优化救援方案”;即便少数“双师型”教师,也多来自消防培训机构,未参与过重大灾害救援,难以传递“生死一线”中的匠心感悟。这种“纸上谈兵”式教学,让工匠精神沦为抽象概念,无法内化为学生的职业素养。再次,实践教学与实战脱节,场景化训练不足。工匠精神需在“真实场景中锤炼”,但多数院校受限于资金与场地,实训设施仅能模拟“简单火灾扑救”“基础急救”等场景,无法还原“高层建筑火灾浓烟环境”“地铁隧道坍塌狭小空间”“化工爆炸有毒气体扩散”等复杂灾害情境。学生在“理想化实训”中形成的操作习惯,在真实灾害现场往往“水土不服”——某毕业生参与城市内涝救援时,因未在实训中接触过“水下暗流”场景,导致救援设备被冲走,延误了救援时机。最后,评价体系单一,工匠精神缺乏量化标准。当前应急救援职业教育的考核多以“技能操作评分”为主,如“心肺复苏操作是否规范”“绳索打结是否正确”,而对“责任意识”“严谨度”“创新能力”等工匠精神指标缺乏评估维度。这种“唯分数论”让学生陷入“为考核而学习”的误区,忽视了职业素养的提升,也让工匠精神培育失去了导向性。
三、躬身践行:构建应急救援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先行者的实践路径
成为应急救援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先行者,需突破理念与实践的双重桎梏,从“育理念、建课程、强师资、融产教、改评价”五个维度发力,将工匠精神融入育人全过程。
(一)革新育人理念:将工匠精神确立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
先行者需率先打破“重技能轻素养”的误区,将工匠精神从“附加要求”升级为“核心目标”。一方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工匠精神的培育定位——将“生命至上、科学严谨、担当创新、协同高效”的工匠精神内涵写入培养目标,与“掌握应急救援核心技术”“具备灾害现场处置能力”并列,形成“技术+素养”双轮驱动的育人导向。另一方面,通过“开学第一课”“灾害案例分享会”等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工匠精神的价值:邀请参与过重大灾害救援的一线队员进校园,讲述“在汶川地震中如何用简陋工具挖掘幸存者”“在河南郑州暴雨中如何冒险转移受困群众”的真实经历,让学生明白工匠精神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能拯救生命的“行动指南”,从而主动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追求。
(二)重构课程体系:让工匠精神贯穿“理论+实践”教学全程
课程是培育工匠精神的“载体”,先行者需打破传统课程框架,构建“纵向递进、横向融合”的工匠精神培育课程体系。在理论课程层面,增设“应急救援职业伦理”“灾害救援心理学”“应急团队协作与沟通”等课程,结合案例教学传递工匠精神:在“职业伦理”课中,分析“某次山体滑坡救援中,救援队员为优先救治重伤员,暂时放弃轻伤者转移”的伦理困境,引导学生理解“生命至上”的价值排序;在“心理学”课中,讲解“灾害现场如何控制自身恐惧情绪”“如何安抚幸存者焦虑心理”,培养学生的心理韧性。在实践课程层面,打造“场景化、实战化”实训模块:联合当地应急管理局、消防救援支队,建设“多灾种模拟实训基地”,还原地震坍塌、化工爆炸、地铁遇险等复杂场景,设置“设备故障”“人员受伤”“通讯中断”等突发状况,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制定救援方案、完成救援操作。例如,在“模拟高层建筑火灾救援”实训中,学生需同时应对“浓烟遮挡视线”“被困人员情绪激动”“消防水管破裂”等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锤炼“精准操作”的技艺与“临危不乱”的担当,让工匠精神在实践中自然生长。
(三)强化师资建设:打造“实战型+教学型”双师队伍
师资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引路人”,先行者需牵头构建“内外联动、双向提升”的师资培养机制。对内,推动校内教师“下一线”:与当地消防救援支队、民间救援组织(如蓝天救援队)建立合作,安排教师定期挂职锻炼,参与真实灾害救援的前期准备、现场处置、后期复盘工作。例如,让教师跟随救援队伍参与森林火灾巡查,学习“如何判断火势蔓延方向”“如何设置隔离带”;参与城市内涝排查,掌握“如何识别地下管网隐患”“如何制定人员转移路线”,将实战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对外,引进行业专家“进校园”:聘请一线救援队员、应急管理部门官员、救援设备研发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开设“工匠精神讲堂”,结合自身经历讲解救援技术细节与职业素养要求。例如,邀请参与过国际救援的队员讲解“在国外灾害救援中如何适应不同国家的救援标准”,邀请设备工程师演示“新型救援机器人的操作与维护”,让学生接触行业前沿技术与工匠精神的最新实践,打破“校园与行业”的壁垒。
(四)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校地企协同培育工匠精神的生态
应急救援的实践性决定了工匠精神需在“真实场景中锤炼”,先行者需牵头建立“校地企”协同育人机制,让学生在“实战中成长”。一方面,与地方应急管理部门共建“应急救援实训基地”,将学生纳入当地“应急救援储备力量”:在台风、暴雨等灾害预警期间,组织学生参与“隐患排查”“物资搬运”“人员疏散”等前期准备工作;在小型灾害处置中,让学生以“辅助救援人员”身份参与现场救援,在一线队员的指导下完成“伤员初步包扎”“受困群众安抚”等任务,在真实工作中体会工匠精神的内涵。另一方面,与应急救援设备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根据企业需求,开设“救援设备操作与维护”定向班,让学生参与设备研发的“试用反馈”环节——测试新型液压破拆工具的操作便捷性、提出救援无人机的功能优化建议,在参与研发的过程中,培养“精益求精”的创新意识与“严谨负责”的职业态度。此外,建立“校企互聘”机制,让企业工程师参与课程设计,将“设备操作规范”“故障排查技巧”等行业标准融入教学,确保学生培育的工匠精神与行业需求同频共振。
(五)改革评价体系:建立“技能+素养”双维度考核机制
评价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指挥棒”,先行者需打破单一的技能考核模式,构建多维度、过程性的工匠精神评价体系。在考核内容上,增设工匠精神指标:将“责任意识”“严谨度”“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纳入考核范围,通过“实训过程观察”“救援方案设计”“团队协作互评”等方式进行评估。例如,在实训考核中,不仅评分“救援操作是否正确”,还关注“是否检查设备安全性”“是否与团队成员有效沟通”“是否提出优化救援方案的建议”;在“救援方案设计”考核中,要求学生针对“山区地震救援”设计方案,重点评估方案的“科学性”(如是否考虑余震风险)、“人文性”(如是否制定幸存者心理安抚措施)、“可行性”(如是否匹配现有资源),全面考察工匠精神素养。在考核主体上,引入“行业专家评价”:邀请一线救援队员、应急管理部门官员参与考核,从行业实践视角评估学生的工匠精神水平。例如,让救援队员观察学生在模拟救援中的表现,评价其“是否具备应急处置的冷静心态”“是否掌握实战中的操作技巧”,确保评价结果更贴合行业实际需求。同时,建立“工匠精神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理论学习、实训操作、一线实践中的表现,通过“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持续提升,让工匠精神成为伴随职业成长的“习惯”。
四、结语:以匠心护生命,以先行引未来
应急救援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先行者,不仅是“教书匠”,更是“生命安全的守护者”。在灾害风险日益复杂的今天,培育具备工匠精神的应急救援人才,就是为社会筑牢“安全屏障”。先行者需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突破理念桎梏、创新育人模式;以“择一事终一生”的专注,深耕教学实践、传递匠心力量;以“为生民立命”的担当,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懂技术、有温度、敢担当”的应急救援人才。当工匠精神成为每一位应急救援从业者的职业底色,当“精准、严谨、担当、创新”成为他们的本能反应,我们才能在灾害来临时,更有底气守护生命、守护家园——这既是先行者的使命,也是应急救援职业教育的终极价值。